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预警平台

世界经济复苏带动全球贸易增长


2018-02-05  

    2017年,全球贸易强劲反弹,而且全球各区域贸易扩张的同步性为历年来少见。为此,国际组织纷纷大幅上调全球贸易增长率预测。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7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为3.6%,远高于该组织2017年4月份关于2017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为2.4%的预测,与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仅为1.3%的增速相比显著改善。展望2018年,尽管全球贸易前景改善,但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仍不容低估,受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增速将放缓至3.4%左右,略低于2017年。

    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对亚洲进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等因素,国际组织纷纷大幅上调了2017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其中,世界贸易组织(WTO)在2017年9月预测,2017年下半年全球贸易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2017年全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为3.6%,远高于该组织在4月份对2017年全年全球贸易增长2.4%的预测,与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1.3%的增速相比有显著改善,这是自2011年以来全球贸易增速首次超过3.0%。其中,2017年全年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口将分别增长3.0%和4.7%,进口将分别增长3.0%和5.1%。就2017年全球各区域贸易增长来看,依然是亚洲地区的出口增长最快,预计全年出口增长率为6.4%;其次是北美地区,其全年出口增长率为4.2%。此外,2017年全年欧洲、南美和中美洲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2.5%和0.5%,2017年全年其他地区的出口增长率为0.5%。同样,亚洲地区的进口增长也最为强劲,预计2017年全年进口增长率为5.8%。其次也是北美地区,2017年全年进口增长率为4.1%。此外,欧洲、南美和中美洲2017年全年进口增长率分别为4.0%、2.4% 和1.1%。

    展望2018年全球贸易走势,我们认为,尽管全球贸易前景改善,但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仍不容低估,预计全球贸易增速将放缓至3.4%左右,略低于2017年。WTO在2017年9月预测,2018年全球贸易将增长3.2%。其中,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和出口将分别增长2.9%和2.8%,发展中经济体的进口和出口将分别增长3.7%和4.1%。

    世界经济稳健复苏促进全球贸易增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维持了多年的低速增长。但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持续复苏态势。为此,国际组织多次上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根据IMF在2017年10月预测,2017年全球约75%的经济体经济增速都将加快,为世界经济近10年来最大范围的增长提速,预计2017年全年经济增长率为3.6%,其中发达经济体整体复苏趋于稳固,经济增速为2.2%;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4.6%,新兴经济体复苏尤为均衡,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较为突出。同时,IMF预测,201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加速至3.7%,为自2011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年。其中,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为2.0%,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为4.9%。世界经济稳健复苏将带动需求明显回升,从而推动2018年全球贸易持续增长。

    先行指标变化预示全球贸易止跌回升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是反映全球贸易的重要先行指标之一,通常能提前反映未来全球贸易的走势。由于需求下降与运能提升,BDI下跌趋势已延续多年,从国际金融危机前接近12000点的高位大跌至2016年2月11日290点的历史低位,此后便开启了反弹模式。2017年下半年以来BDI增势显著,2017年9月22日越过1500点,这也是该指数自2014年3月26日以来首次突破1500点大关。自2017年11月17日起更是创出连续18个交易日上涨的成绩,12月12日该指数报收于1743点,创近4年来的新高,这预示全球贸易将止跌回升。从BDI的分类指标看,除了代表大型铁矿石运输主力船型运价的BCI指数大幅上涨外,近期代表中小散货运输船型运价的BSI和BHSI等指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阻碍全球贸易发展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收入增长缓慢、分配日趋恶化,部分欧美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质疑声增加,导致保护主义逐渐升温。美国曾是20世纪以来全球化的重要倡导者,但其目前经济政策却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不少国家也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除了关税壁垒、禁令和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出口鼓励政策、紧急贸易救助、政府采购优先权、政府补贴及本地化要求等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和措施层出不穷。

    据WTO的统计报告,2017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共发生309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仅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国就占了256项,平均每天就有1.4项贸易保护措施产生,为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G20成员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0%以上,这表明约有五分之四比重的全球贸易正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日益增长的反全球化情绪和民粹主义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使得各国采用限制性贸易措施,这将对全球贸易和产出产生负面的影响。

    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正常化加快将深刻影响全球贸易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全面复苏,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明显加快。自2015年12月正式开启加息通道以来,美联储已经加息5次,并且在2017年10月宣布将缩减总额高达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以逐步收紧其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这是美联储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缩表。并且,2018年美联储还将可能加息3次。同时,欧洲央行从2017年4月开始缩小每月购债规模,并在2017年10月表示,决定将从2018年1月起继续缩减每月购债规模至300亿欧元,并将持续至2018年9月,为逐步退出实行数年之久的宽松货币政策铺路。此外,虽然日本央行还在强调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但是目前日本庞大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开始缩水。由此可见,主要发达国家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推动其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可以预期的是,一旦主要发达国家收紧货币政策,将带来全球流动性的持续收缩,带动跨境资本逐步向发达经济体的回流,并可能会引发全球资产价格和汇率的大幅波动,这将深刻影响全球贸易增长,由此产生的叠加效应影响不容忽视。

    非经济因素对全球贸易增长构成重要压力

    过去几年里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欧美对俄的制裁等,都对全球贸易的正常往来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重大的干扰。从目前来看,世界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及自然灾害频繁等,都可能会对经济活动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

    全球贸易规则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当前,WTO主导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受阻,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国际战略,积极构建新的自由贸易体系,试图通过双边或区域等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来改善贸易机制,为本国寻求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然而,在各国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各方利益协调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区域和双边平台遭遇到了重大挫折。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行政令,其中最重要的两项与国际贸易有关,包括美国从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退出及美国颁布计划与加拿大和墨西哥重新就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条款进行谈判。显然,这给全球贸易规则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由此,各方对未来全球贸易治理应该如何推进的分歧进一步加剧,贸易规则标准提升的方向更加具有不确定性。

    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

    当前,全球贸易竞争正在演变成“规则之争”,成为新一轮全球化博弈的角力点。发达国家强调在全球治理中的领导权、高标准。新兴经济体则更强调合作,注重贸易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倡导建立适合本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贸易规则。在这场“规则之争”中,中国不能当旁观者和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和引领者,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中国发展利益。一方面,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新一轮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从双边、多边两个方面加快构建中国版本的自贸区网络,深化与自贸区伙伴的经贸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也要以自贸区谈判为契机,通过更高标准的全球贸易规则,倒逼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信息来源:摘自上海证券报)